4月20日,日本FPSO(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)巨頭MODEC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區域中心的消息引發行業震動。這一動作不僅標志著東南亞深水油氣開發的加速,更折射出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,FPSO行業的競爭格局重塑與地緣經濟博弈。
作為其擴大區域影響力的一部分,吉隆坡中心將率先為主要國際市場提供工程、采購、施工和安裝(EPCI)項目管理。
該中心還將支持印度、中國、越南、巴西、新加坡、日本和美國的運營,同時領導前端工程設計(FEED)、Pre-FEED、研發、數字和分析解決方案以及項目提案開發方面的計劃。
該中心將負責監督詳細的工程活動,協調船廠建造和模塊集成,并管理海上安裝和調試。此外,該中心還將在Modec的FEED、Pre-FEED、研發和數字化轉型全球工作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2025年3月,Modec獲得了一份買賣協議以及一份為期20年的運營和維護合同,將為巴西近海的Gato do Mato油田建造一艘浮式生產儲油船(FPSO),該油田由殼牌巴西石油有限公司運營。這將是其吉隆坡執行中心執行的首個項目。
MODEC市場擴張:從南美到東南亞
蘇里南58號區塊的競標布局
2024年,MODEC與荷蘭SBM Offshore在蘇里南58號區塊FPSO訂單中展開競爭,該項目由道達爾能源主導,預計2028年投產,服務周期25年。蘇里南作為南美新興油氣熱點,與東南亞市場在地緣戰略上形成互補:蘇里南的深水油田開發經驗可移植至印尼納土納海等類似海域。MODEC通過中遠海運完成FPSO模塊運輸(如Almirante Barroso MV32項目),驗證了跨區域物流能力,為東南亞項目降低運輸成本。
東南亞本地化戰略
MODEC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區域中心,旨在整合東南亞供應鏈。借鑒與天津博邁科的合作模式(化學撬、電氣間模塊化設計),將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與本地化服務結合。
另一方面,馬來西亞要求外資企業技術轉移,MODEC或需調整其在巴西依賴中國供應鏈的模式,轉而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(Petronas)合作,推動本土產業鏈升級。
與中企的深度綁定
MODEC通過與中國船企(如大船集團、博邁科)合作,形成“設計—建造—運維”全鏈條能力。中國船廠人工成本僅為韓國的1/3,模塊化建造周期縮短30%。
大連中遠海運重工改裝的Almirante Barroso MV32項目,實現了全球最大FPSO的快速交付(2022年10月抵達巴西調試),驗證了中企在復雜工程中的執行力。
應對地緣風險
俄烏沖突后,東南亞作為替代性能源供應地的戰略價值上升。MODEC通過分散供應鏈(如減少對中國單一依賴)和深化區域合作,降低政治不確定性對項目的影響。
FPSO行業變局:技術競賽與地緣角力
全球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(FPSO)行業正經歷技術革命與地緣博弈的雙重沖擊。隨著深水油氣開發需求增長和碳中和壓力加劇,技術創新與供應鏈競爭成為行業格局重構的核心驅動力。
技術競賽:深海與零碳的雙重突圍
低碳技術革新
全球首艘搭載燃燒后碳捕集(CCS)裝置的FPSO——Agogo FPSO,通過捕集燃氣輪機排放的二氧化碳,減少27%碳排放,每年可減排23萬噸,相當于11萬畝森林的固碳量。其采用的聯合循環電力系統、海水渦輪發電機等技術,為行業設定了零碳排放標桿。
挪威Equinor的Johan Castberg FLNG更進一步,通過5萬傳感器和AI預警系統,實現泄漏風險提前7天識別,人力需求減半且運維成本下降35%。
模塊化與數字孿生
巴西Búzios FPSO通過預制模塊化分離器和壓縮機,縮短建造周期30%,甲板利用率提升40%;結合數字孿生技術實時優化生產參數,采收率提高5-8%。
中國“海葵一號”FPSO集成10套數智化系統,支持臺風期間遠程遙控生產,并通過5G通信實現深水油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。
深水技術極限突破
中國首艘圓筒型FPSO“海葵一號”適應復雜海況,體型緊湊且儲油效率提升,與亞洲最深導管架平臺“海基二號”協同,推動邊際油田開發成本降低近10億元。
西非Tortue FLNG通過AI優化制冷劑配比,能耗降低12%,碳排放強度下降20%,探索LNG-綠氫混合燃料的可能性。
地緣博弈:供應鏈與專利爭奪
中韓造船業角力
巴西國家石油公司12艘FPSO訂單中,中國船廠憑借模塊化建造和人工成本優勢(僅為韓國1/3)拿下67%份額;韓國三星重工則以智能焊接和數字孿生技術反擊,將建造周期壓縮至28個月。
中國大連造船的M350型FPSO“Bacalhau”號創下全球最大尺度紀錄,適用于巴西、西非等多海域,成本較韓國同類項目低16%。
材料與專利壟斷
日本川崎重工壟斷液氫儲罐材料JIS G3125標準,迫使沙特NEOM項目以35萬美元/噸高價采購;中國寶武BFT-7L鋼成本低40%,但氫滲透率仍需突破。
韓國三星通過專利KR101987456B1捆綁技術許可,導致澳大利亞Prelude FLNG項目多支付12億美元。
制裁與供應鏈風險
美國制裁導致印尼FPSO項目成本超支7.2億美元。歐洲能源危機加速模塊化技術應用,德國Uniper威廉港FSRU項目通過中歐協作,10個月內完成船體改裝與核心模塊集成,但跨國協同仍面臨設計通用性挑戰。
成本與政策挑戰
成本壓力與綠色轉型
2023年全球FPSO訂單量創五年新高,但平均建造成本同比上漲27%,主因鋼材漲價19%及供應鏈壓力。巴西國油發行50億美元綠色債券,其中15億美元專項用于低碳技術,如P-82平臺的綠電替代率達33%。
歐盟《綠色協議》要求2030年北海FPSO退役材料回收率達95%,殼牌Brent項目投入3.2億美元開發生物涂層技術,但環保爭議持續發酵。
芯片依賴與韌性重構
FLNG混合制冷劑壓縮機的控制芯片長期依賴臺積電16納米制程,2023年短缺導致Yinson項目延期9個月,最終采用中國28納米替代方案,能效損失10%。三星重工與英偉達聯合開發專用AI芯片,但實際效能待驗證。
馬來西亞的“能源樞紐”戰略:
區域優勢與產業協同
馬來西亞的“能源樞紐”戰略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,通過政策激勵、區域資源整合與跨國合作,打造東南亞綠色能源生產、分配與技術輸出中心。這一戰略不僅是其能源轉型的支柱,更是國家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。
區域優勢:資源稟賦與地理樞紐定位
自然資源稟賦
太陽能與水能互補:沙撈越州年日照超2600小時,搭配東南亞最大水電站巴貢水電站(240萬千瓦),形成“光伏+水電”互補系統,電力穩定性提升40%,滿足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需求。
綠氫生產潛力:沙撈越州利用低成本水電資源(0.04美元/千瓦時)發展綠氫,計劃2027年建成兩座大型綠氫工廠,產品出口至日韓等市場。
產業協同:全鏈條生態與技術溢出
新能源產業鏈整合
光伏與儲能:中國企業如華為、晶澳科技在馬來西亞建設漂浮光伏、儲能電站,推動“水光儲”一體化模式。例如,中國能建在沙撈越承建的60兆瓦/82兆瓦時儲能電站,助力淘汰150兆瓦燃煤機組,年減碳10萬噸。
國際合作:技術與資本的雙向流動
中馬“一帶一路”合作
中國能建、中廣核等企業在馬累計投資超50億美元,覆蓋光伏、儲能、氫能等領域。例如,沙撈越2GW新能源項目(250億人民幣)標志中國從基建輸出轉向“技術+標準”生態輸出。馬來西亞員工赴華接受光伏運維培訓,中車株洲所向馬轉移氫能智軌技術,提升本土技術能力。
多邊協同與區域競爭
作為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,馬來西亞推動RCEP框架下的電力互聯互通,例如中老泰鐵路延伸計劃,促進跨境綠電交易。另一方面又通過分散供應鏈,減少對中國單一依賴和吸引日韓企業,平衡區域競爭。